親子之間絕對是互動的,你的焦躁將影響孩子。成敗關鍵在於親子雙方是否能有平靜情緒,共同迎戰大考......

將心比心 讓孩子安心 〈家有國三生〉 文/敖韻玲 

多給孩子一些擁抱,摸摸他的頭,國三生已經發育,快速的長大,有時我們會忽略,想說他們已經很大了,但他們心靈仍舊像小時候一樣,需要我們的安慰、支持。 
孩子努力了一陣子,畢竟讀書是辛苦的,於是他可能說:「假如我考不好……我就……」的替自己找退路,或是降低原先設定的標準。父母仍需要鼓勵孩子,要他們堅持執行讀書計畫,全力以赴,未到考完絕不想下一步。
但考前兩三週,甚至前幾天,壓力必定大得不得了,此時堅定的告訴孩子:「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,無論結果如何?我都是喜歡你的。」這樣通常會讓孩子情緒平穩,正常作息及面對。 

現代的父母,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、訓練,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,但當孩子缺乏陪伴,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,父母卻無從察覺......
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,「蘇菲亞的孩子」越來越多
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(Erik Erikson)曾提出一個理論,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,其中前五個階段,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。
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,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,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,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。
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,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,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,四到五歲是主動感,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,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、肯定,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。至於六到十一歲,則需奠定閱讀、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。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、陪伴、傾聽,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。

孩子缺乏陪伴,輸在起跑點 
贏了財富輸了孩子,成功意義何在?

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,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,不論是學習的規律、自制力或是安全感,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。
這些根基,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、傾聽與談話。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,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「三三三專案」——每天至少:擁抱三十秒鐘、聆聽三分鐘、陪伴三十分鐘。
「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,孩子長大後,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。」

做現代的父母 
<資料來源:本文摘自台中縣教育頻道 家長關懷篇V >
國中階段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,身心變化很大,提供您一些基本原則,來幫助孩子順利成長、快樂學習:
(一) 在教養孩子過程中,父親母親同樣重要;給孩子溫飽、安全感,並注意其身心健全發展。 
(二) 營造歡喜和接納的家庭氣氛,令孩子感受到安全與溫暖。
 (三) 耐心地協助孩子學習與成長,並建立一致的管教態度;共同找出適合孩子的管教方式。
 (四) 瞭解孩子的個性,發掘他的優點,啟發他的潛能。
 (五) 給孩子主動嘗試的機會,鼓勵他解決自己身邊的事情,培養他的自信心及責任感。
 (六) 教導孩子從待人處事中學習生活態度與和諧的人際關係。 
(七) 真心疼惜孩子,不要因為外貌、成績、聰明才智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。
 (八) 用心經營婚姻,健全家庭功能;以溫馨、尊重、支持的氣氛讓孩子快樂的成長。 

在教養的過程裡,有時您會因孩子的表現遠不如您的期望而洩氣,甚至想放棄教導;有時您會因工作或其他因素而疏於管教。
提醒您:絕不可放棄父母的責任,因為行為偏差的青少年,幾乎都是無法從父母那兒得到固定的依靠、支持和教導所造成的。

國中三年親子課 文/夏瑞紅
對待這時期的孩子,強硬不行、放棄更不行,光是怎麼讓他願意打開心扉聽你說句話,都在考驗父母的耐性與智慧。有人告訴我,國中生「父母功法」第一條就是「多聽少說」,要說也只有安慰與鼓勵,切忌「說教」,如此可保持親子總在「同一陣線」,而不會落入「對峙局面」,衍生新的問題。

聖經上說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言二十二章6節)其中談的正是父母教養的重要性!
幫助孩子做負責任的人
孩子面對生活及人生的態度,透過父母的期望與要求,形塑他們對「責任」的感知與體認。如果四肢不全的人,父母都不為他們找理由,例如:《用腳飛翔的女孩》、《別再找藉口》等書中主角,一般的孩子更沒有藉口推卸自己的責任。
在教養過程中,如果是孩子的責任(如:玩具要自己收拾歸位,房間要自己負責整理、打點,要交的作業、要讀的書,要自己留意、完成等),父母不宜代勞或過度操心。
反之,如果是父母的責任,父母就不宜期待孩子擔負 (例如:夫妻吵架卻要求孩子選邊站、父母執著於自己設定的標準,而讓孩子生活在分數或優異表現的壓力中等)。

親子間設立合宜的界線

深愛孩子的父母得花些時間釐清,在生活不同狀況中「應該是誰的責任呢?」以至於在親子互動之間,能掌握對孩子的要求「什麼是可以答應的,什麼是不能答應的」,這就是所謂「界線」的確立!
父母面對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,需要因應孩子身量、能力的不同,而適時、適度放手,讓孩子練習為自己的生活空間負責任、為自己的角色負責任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。
透過引導與鼓勵,父母可以一步步讓孩子了解:「這是我的事,不是爸媽的事,我自己做得到!」不過,這個品格的形塑過程並不容易,需要長期的努力,不輕易妥協或放棄。而且夫妻之間最好取得共識,以免造成孩子莫衷一是或者更加的混淆。  
設立合宜的界線可幫助孩子成長!愛他,就要讓他從小學習擔起自己的責任,父母避免因一時的不忍、不捨而過度介入、代勞。父母若不剝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的機會,孩子就能逐步從其中建立面對人生所需的自信、自我價值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

讓自己成為一位善用媒體的老師
相信很多身處教育現場的基層教師都有一種感觸:昨日新聞報導「轟動性」的新聞,今日便要疲於解釋學生的提問。
例如近日學生常問的:內線交易犯法,外線可不可以?
我爸爸好像跟趙**有深仇大恨喔,一直罵一直罵,我要怎麼幫他們和好?
最近班上一直有人在搞鬼啦,要怎麼辦?他們就是一直要搞鬼...。 
與其一昧跟學生解釋東、解釋西,或者以責罵的語氣禁止他們發問,我選擇以此為題材來教育學生,畢竟想一想孩子的年齡仍是屬於一知半解。
以此理念,讓學生把他們看到的、所知道的,每個人擔任一個角色,把他表演出來。藉此機會,身為老師的我更能知道孩子的內心深處,並且能藉機溝通、說明事情。
現代小孩身處的環境跟我們這一代比起來,實在複雜太多了;他們太需要大人正確的幫助、引導。
唯有我們耐心觀察孩子每天所接觸的每件事物、細心的看待孩子每天所表達的一言一行,我們才能盼望孩子長大能帶給這個社會一片祥和,而不會亂搞鬼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oriac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