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陪伴孩子升上國中前,閒妻也曾到孩子的教室帶領晨光時間,深刻體會文中所述,部份父母溺愛子女的場景...

孩子一旦上了小一,他們的世界就開始變得複雜很多,要面對競爭。這個競爭不只是成績或將來的工作表現,更重要的競爭比的其實是──誰能從容、勇敢、有毅力地面對這個世界。

現在世界上的觀念,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,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(Quality time),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,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。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。

道生博士(Dr. James Dobson)舉了一個例子(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,著有『管與教』等書,銷售超過一百萬本。)有一個人去吃牛排,等了半天,餓極了,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。
「怎麼這麼小?」
「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。」
「可是我吃不飽。」
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! 好的食物,但固定、足夠的三餐更重要。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,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,就認為他會滿足了。


如果錯過了,等我們有空時,問他「今天過得如何?」他只會說「還好!」。

我有一個教育態度非常寬鬆的父親, 但從小到大,我卻甚少違背我父親的意思, 關鍵就在他的「同理心」。

我們講話如果不要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意見、輩份, 而是能多一些同理心, 而是能多顧及聽者的背景、年齡、思想, 抓住聽者所在意的點,用聽者所在意的觀點來切入, 我相信效果會大不同。

提到親職文章,閒妻一定要極力推薦在國語日報的專欄,


暴民們沒有是非對錯的觀念、沒有道德觀、不會良心不安!一切只為自己高興就好!他們所能想到、顧到的--只有自己!


一兩歲的孩子教什麼呀?他哪懂呀?
真的懂!可以教吃飯的規矩、可以教他不可以無限制的擴張自己的慾望、要尊重別人!
我自己帶過兩個女兒,一個五歲、另一個才剛滿一歲又三個月。我也愛她們,但是我不允許她們吃飯時起來亂走,先前還沒滿一歲的妹妹也一樣,要乖乖坐在嬰兒座椅上吃完飯。 真的可以!還不到一歲就做到了!


閒妻到網路書店訂購

終究孩子是得離開親愛的爸媽身旁……
雖然不放心,還是得由著他們去走自己的路……
有一天,如果我不在了,他們自己可以過得好嗎? 我應該留什麼給孩子,才能確信他們這一生可以過得好呢?

孩子具備了這七大能力,即使父母不在身邊時時呵護他了,他自己也可以從容、自在、勇敢的面對人生。
《愛孩子,更要教孩子》書介是這麼寫的~
書裡,我看到了法國人跟我們不一樣的教育觀點、對待孩子的方式,人家也沒少愛孩子,教出來的孩子一樣善體人意、知書達禮。我碰巧先前已經用過類似方法帶我自己的孩子,很喜歡,所以樂於引薦這樣的親子教養書給其他跟我一樣愛孩子、也想教孩子的父母們。
Carol特別在書中,提供

你和孩子的親子類型是屬於哪一種呢?
是像陌生人?路人?還是朋友?或者是真正的親子呢?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