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今年的立秋日正逢88節,在台灣只見各種店家打出
為辛苦的爸爸們,添健身器材買健康補品等的促銷宣傳。

在對岸的北京,倒是有個“貼秋膘”的習俗~
“民以食為天”,
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,人們當然忘不了吃。
所以北京、河北一帶民間流行“貼秋膘”。
伏天人們胃口差 ,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。
清朝時,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,
當然大多是稱小孩,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,
體重減輕叫“苦夏”。
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,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。
瘦了當然需要“補”,
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“貼秋膘”,
吃味厚的美食佳肴,當然首選吃肉,“以肉貼膘”。
這一天,普通百姓家吃燉肉,
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、紅燜肉,
以及肉餡餃子、燉雞、燉鴨、紅燒魚等。
而江南一帶,則以立秋時吃西瓜,
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。

立秋後,早晚的天氣涼爽,人極易倦怠、乏力、鬱悶,
根據中醫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的觀念,
此時進補十分必要,但是,進補可不能亂補, 
醫學專家說~夏季酷熱難耐,
人們常常因為苦夏,而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,
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,特別是過於滋膩的養陰之品,
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,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。
因此,秋季進補之前要先調理脾胃,
不妨多吃一點綠豆、扁豆、薏米等,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。

不過養生專家也提醒~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,
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,餐餐油膩,
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,需及時排出,
而生活節奏的加快,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。
所以,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關注“負營養”的保健新觀念,
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,減少“腸毒”的滯留與吸收,
提倡在進補的同時,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。 

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,以現代營養學觀點來講,
新鮮的水果和蔬菜,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,
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。

進補食物推薦 (資料來源:新華網)
秋季進補到底吃啥好?專家向普通的進補者推薦以下食品。
百合:有補肺、潤肺、清心安神、消除疲勞功效。
蓮子:能祛余暑,滋補強身。
山藥:適用範圍廣,不論男女老幼、體健體弱,都可食用。
白扁豆:煮粥或煎湯服,可健脾胃、增食欲。
:熟藕能健脾開胃,適宜秋天進補。
牛羊肉:秋天食用牛羊肉可溫補氣血。
栗子:有健脾養胃、補腎強骨的作用。
紅棗:紅棗能滋陰潤燥、益肺補氣。


立秋至白露 轉骨好時機
國曆八月八日至九月三十日是節氣裡的立秋、白露時期,
也是青少年調整體質長高的好季節,
聰明的老祖宗在傳統中醫裡流傳下一份資產,
為了後代子孫,希望來年春天可以長得更健康更壯碩,
因此「轉骨方」的概念,就在「立秋至白露」這段期間,
利用中藥補血,補氣、補脾補腎的方法,
搭配苦筍和九層塔頭為藥引來燉補。



值此時節,在東部的花東縱谷,綻於滿山遍野的金針花,
今年暑假,閒妻無法前往欣賞那一片黃澄澄的花海囉!

由於台灣是副熱帶氣候,立秋的實際氣候還是十分炎熱,
不過,早晚氣溫已逐漸下降,白天高溫還是存在,
呵~還是要當心“秋老虎”的威力,小心中暑。

節氣與諺語
1. 立秋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:
立秋當天若是天氣放晴,當年一定可以風調雨順過日,
農民也不需要煩惱乾旱或水災,就可以等待豐收。 
2. 雷打秋,冬半收:
如果立秋日打雷,那麼冬季時,
北部地區的二期稻作就會欠收。
其實,全台皆忌諱立秋打雷,據說會影響農作收成。
這句諺語也有人說成:
雷打秋,年冬高地半收,低地水漂流。
 3. 七月秋,樣樣收、六月秋,樣樣丟、:
如果立秋在農曆七月,則當年五穀可望豐收;
如果立秋出現在農曆六月,那麼五穀不熟則容易欠收。
原因是因為農曆有閏月關係,立秋可能在六月或七月出現。 
4. 六月秋,快溜溜;七月秋,秋後油:
立秋在六月,漁業(海冬)會比較早結束;
立秋在七月,天氣將持續穩定,漁業會較晚結束,
漁民收入會較多。 
5. 秋前北風秋後雨,秋後北風乾河底:
立秋前刮北風,立秋後必下雨;若立秋後刮北風,
則當年冬季可能會引發乾旱。 
6. 立秋後,一天落雨一天涼:
立秋後,若下雨則氣候便漸冷。 
7. 立秋無雨最堪憂,萬物從來只半收:
立秋當天若沒下雨,那麼當年年終的收成將不佳。
8. 七月雷聲七分飛:
七月打雷就會開始刮起東北季風。 
9. 立秋前好種田,立秋後好種豆:
立秋前,要把秧苗都播種完成;
立秋後,適合種豆子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oriac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