戶長在十月底前仍有數天休假,
雖然休假日,老遇不到秋高氣爽的天候,
天空總是一副隨時要下雨的情況,
不適合到山林走踏,那就前往八里走訪十三行博物館
博物館的位置為十三行文化遺址,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,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,十三行遺址被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;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,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,到漢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,除了發現石、鐵外,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,主要是紅褐色夾砂陶,特徵是手工製作,含細沙,火候高、質地堅硬;十三行文化的分佈地區,在西海岸地區由淡水河沿著海岸向南一直分佈到大安溪,向東則沿著北海岸、蘭陽平原一直分佈到奇萊平原北側的三棧溪。 (資料來源:旅遊資訊王)
十三行遺址的重現,係於民國44年一位空軍飛行官潘克永,
在一次飛行任務當中,經過觀音山的上空,
發現羅盤有受磁力干擾的異常現象,機敏的他猜測,
地下可能埋有大量鐵礦,才使得羅盤受到干擾。
為了解開這個謎團,他到現場察看,
發現當地有疑似鐵礦的黑褐色「鐵石」。
然而,根據史料記載,八里當地並沒有煉鐵的紀錄。
沿著當地小路走到後來發現的十三行聚落,
卻發現遍地鐵渣、貝塚、陶片,
當時參與探勘的地質學者林朝渠高興地笑了,
沒想到「鐵礦」沒有找著,
竟找到台灣唯一鐵器文化的史前遺址。
館裡可以預約定時導覽,但是當天只有閒妻和戶長兩人報名,
遂決定利用館裡提供的多媒體做為參訪的資訊來源...
八里的地質經鑽探岩芯結果得知,
挖仔尾至十三行遺址一帶,1萬年前為陸地,
1萬年至6千年間因全球海平面上昇,而為海水淹沒。
一直到6千年前左右,這一帶才因沉積物堆積成為陸地,
1800年前左右,十三行人在此大規模定居。
近年來台北港防波突堤的興建,
使得淡水河口以南、防波堤以北之海岸泥沙淤積加劇,
人為建物成為海岸線變遷的另一主因。
「十三行人的一天」劇場播放...本區為環型壁畫,
係利用考古學家的研究結果及合理的推測想像,
復原了十三行人的生活情景,呈現他們的生計活動、
交易、墓葬、工藝技術、服飾、家屋與聚落等各個面貌。
當地出土的陶器、陶片顏色偏紅,
與台灣出土的其他文化中的陶器有明顯差異。
其中最引人注目的「鎮館之寶」,為人面陶罐,
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,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。
沿著樓梯拾級而上,在三樓的戶外有土地公廟...
博物館因建築特殊,於2002年榮獲「台灣建築獎」首獎、
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,是近年來頗受注目的話題建築。
走出博物館後,屋後有塊寬闊的陽光廣場,
周圍設有自行車道、人行道、南島語族的高腳亭及野營區。
可是風冷雨綿,下回再找個好天氣,到此踏青野餐囉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