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國38年,國民政府播遷來台,為了廣泛安置隨行的六十萬大軍,

即就近於軍營、部隊附近將原日軍遺留之眷舍。

由軍、公、教、中央民代按職等之不同抽籤安排各種坪數/等級不同的無產權宿舍,

因族群的大遷徙,而融合成台灣特有的眷村文化。




由於當時政府致力於「反攻大陸」,是以一切經費均投注於國防建設,

在「一年整備、兩年苦訓、五年反攻」之政策下,「為了反攻復國,大家共體時艱」,

形成眷村特有的克難精神。


公婆分的房子只有三坪半大,一家七口就擠在這小小的空間裡生活。 

以前有條歌說:一家八口一張床,這可不是說笑...

那時公婆和榮民們都認為,能夠居住在一起,有個躲雨避風的場所就好了。



戶長小時候和同村的孩子們,每天到屋後的小河溝游泳兼洗澡;

上廁所必須到屋外的公共廁所;門前燒煤球升火煮飯;

每到吃飯時間,只見人人手端一大碗飯,在門前邊聊天邊吃飯。 

因年齡相近,村內的各家互動也多,眷村小孩的玩伴都很多,

常可以群聚著玩些現代孩子們無法想像無法遊玩的遊戲。

當然,這裡面的恩恩怨怨,喜喜樂樂太多了...

只待戶長訴說回憶寫下記錄。 





猶記去年此時,

這群歷經五十餘年滄桑,內心充滿極度無奈,也只能等待拆遷的老人家們,

早早晚晚在村子裡散步,時時坐在樹下乘涼.聊新宅進度.聊八卦時事.

而今已遷入新居,

必須適應新環境的生活習慣,必須支付不同於以往的生活費用,

更添增對舊村巷裡的一草一木、一磚一瓦,依舊是訴不盡的回憶!

眷村文化的特質~眷村文化簡介

.「眷村」被標籤化、同質化後,形成較為畫一的眷村性格。

.眷村人的生命歷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,而孳生一種較為強烈的愛國情懷。

.語言、生活背景與習慣的不同,為了自我保護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種較為團結的眷村性格。

.眷村中階級服從的倫理觀念較之其它各地區的居民發達,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特質。

.早期眷村子弟不易融入台灣社會,職業選擇受限,或者保家衛國的號召而多數從軍。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loriac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